是雾,还是霾
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很快,雾霾天气作为危害健康的自然灾情被国家减灾办进行通报,同时也被大家熟悉、接受。
雾霾,是“雾”和“霾”是,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雾、霾的。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能造成视觉障碍的气溶胶系统。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指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由此可见,雾属于自然现象,无法改变,霾属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产物。
记得小时候我们还生活在山区,在冬季大雾天气的早上,雾像一缕缕雨丝,细细密密地流下来,走到学校,头发、衣服都被打湿了。如果有连续几个晴天,大雾消失得越来越晚,从开始一大早就有明亮的太阳缓缓升起到后来中午才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太阳,这就意味着晴天很快结束,阴雨天即将来临。
水边,雾气更大九十年代,由于三线搬迁,我们来到这个城市生活。那时候,城市小,工业不发达,汽车少,加之周围还有一些稻田地,所以最初几年还能看到山区时候那样的大雾天气。随着城市扩大,市郊离我们越来越远,马路拓宽了,奔跑的汽车也越来越多,让太阳模糊的不是雾,而是霾了。太阳明明从早到晚一直有,却让母亲抱怨,太阳没经了,连被子都没法晒。抬头望向天空,突然明白这几年流行的一个颜色“雾霾蓝”为什么是蓝中带灰,灰中有蓝,原本湛蓝的天空,似蓝非蓝,似灰非灰。
冬季常见天气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能产生PM2.5的事物却了解不多。比如喷雾加湿器,和室内的烟气、灰尘、家具或地板释放的有机碳氢化合物形成的雾霾;冬季洗澡时因室温低,水温高,浴室中形成的水雾;还有些人沐浴时喜欢用高压喷头,喷出的水花越细小,越容易产生PM2.5水雾。毫不夸张地说,少洗几次澡,就能少吸一些PM2.5雾气。
我们这里没什么重工业,也没什么化工产业,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雾霾以及其他危害是最严重的。放鞭炮,只是集中在年三十晚上;燃烧秸秆也属于季节性的,集中在春末夏初和秋末两季的几天,不过那几天,烟雾能飘到市区。记得刚搬来城市的前几年,住宅区以西几百米有一条大街,可以说是明显温差的分界线,西面(市中心再往西一些)闷热,东面明显有凉意,走进小区,又凉快一点,现在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温度。仔细想来,这个城市雾与霾的转换和气温分界线的消失步伐大概是一致的。
雾霾需要戴口罩,疫情需要戴口罩,三年疫情,大家都习惯戴口罩了,雾霾会让人们坚持戴下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