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部利益纠葛的海尔智家,仍困在2个

公益中科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家电市场正在复苏崛起。年伊始,人民日报、消费日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刊文,预言今年的家电行业有望走出年的至暗时刻,凭借消费升级续写消费市场的神话。其中智慧家电走向应用战场被认为是年家电行业的重要一役。而在家电行业内部,这场战役从跨年夜已经打响。年12月31日B站的跨年晚会上,美的上演了跨次元音乐节目《美的智慧三千问》,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热水器、加湿器、等美的智能家电齐齐亮相。如果B站晚会的受众多为年轻人,那吴晓波、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的听众是更高大上的高净值人群。在两场演讲里也出现了家电品牌的身影: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卡萨帝冰箱。或许你对这两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它们背后的海尔你一定听过。现在的海尔经过品牌更名成为海尔智家。除了在知识商人们的赞誉声中进入,海尔智家的股价也持续攀高。截至发稿,海尔智家A股在6个交易日中上涨12%,其在港股的股价更是暴涨了18%。仅看这些,海尔智家似乎取得了华丽的开局,但如果仔细分析海尔智家的近期业绩,不难发现这家成立30余年的家电巨头,早已痛失行业领军地位,背负着千亿债务行驶在慢车道,面临着更多后来者的超车。资本腾挪海尔兄弟艰难合体在许多中国人心里,海尔有两种含义。一是年推出的、两个光膀子男孩的冒险动画《海尔兄弟》;另一个是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海尔。事实上,《海尔兄弟》的出品方,正是海尔集团。现实中,海尔集团旗下曾经也有两兄弟,一个是海尔智家、一个是海尔电器。海尔智家布局版图主要包括冰箱、空调、厨电等产品制造以及海外家电产业,于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而海尔电器主要涉及洗衣机、热水器制造以及物流业务,于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年A股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展开,管理层无法通过A股获得市场化激励。于是海尔集团将目光投向港股,进行拆分上市。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海尔集团管理层与海尔集团之间的利益纠葛的一个注脚。但这也造成了在之后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两家上市公司在业务、团队、管理等方面各自为战。但复杂的是,两家公司存在交叉持股的情况。海尔智家及其一致行动人直接或间接持有海尔电器已发行股份的58.41%。所以,海尔集团的家电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管理关系混乱、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状态。精于管理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张瑞敏自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为了寻求管理层利益分配以及海尔经营的双赢,张瑞敏进行了海尔股权改革,成立了海尔投资、海尔国际、海创客、海云创等多个主体,在不改变海尔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在股权上尽可能做到了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年底,张瑞敏探索海尔智家对海尔电器的私有化。7个月后这笔交易正式启动,去年12月21日私有化正式落地,海尔电器成为海尔智家%全资控股的子公司。2天后,海尔智家挂牌港交所。海尔兄弟在经历一系列资本腾挪后,终于合体。海尔的目的很明显,理顺了股权关系,消除了内部同业竞争带来的消耗,提升海尔品牌力,吸引更多融资为智能家电战场提供弹药。但是否凑效,需要时间来证明,短期的股价增加只是兑现了两家企业合并后的市场预期。另外,某种层面来说,这是否是海尔的无奈之举呢?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海尔作为曾经家电市场当之无愧的一哥,近年来被曾经的小弟美的、格力超越。在年三季报发布后(彼时海尔智家尚未私有化海尔电器),有网友调侃,美的与格力之间,差了一个海尔智家。海尔的千亿魔咒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年这个集体小厂在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边缘徘徊,日后成为海尔灵魂人物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接手后的第一个战略就是发展品牌,喊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口号。第二年发生了中国家电史上第一次砸冰箱事件。当年,有一位用户写信反映海尔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让员工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这一砸,砸出了海尔的品牌知名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张瑞敏的管理天赋逐渐展露,实行OEC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在经营上,海尔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18家企业,形成了以冰箱厂为核心企业,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的海尔集团。很快海尔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21世纪的第四年,海尔集团全年营收达千亿,成为中国第一。彼时的美的、格力营收堪堪几百亿元,它们第一次进入千亿俱乐部也是此后6年、8年的事儿了。历史上,不少知名企业在达到千亿之后,会陷入一个长时间的停滞期,继而慢慢地走向衰落,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千亿魔咒。海尔虽然没有走向衰落,但落后的确会挨打。年开始,海尔无论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是在利润方面,均被两个后辈甩开了身位,后来在重要的营收这一指标上也被二者反超。这与海尔当时的战略有关。年,海尔首次提出了人单合一模式,即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但事实上这对业绩的增长并没有多少贡献,错失了空调行业的红利。此外,尝到过并购甜头的海尔似乎想着一招鲜吃遍他,再度通过并购,加深布局全球化。日本三洋机电、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意大利Candy等海外家电企业被收入海尔囊中。大规模的收购为海尔打开了海外市场,目前其海外业务已占营收的近一半。但同时,海尔的负债一直居高不下,截至年三季度,海尔智家负债总额约.3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约65.85%。海尔智家H股IPO招股书显示,-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亿、.9亿和.1亿。相比之下,美的、格力同期营收分别为.1亿、.6亿、.2亿以及.9亿、.2亿、.5亿。利润方面,在、财年,美的和格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已经超过了亿元人民币,而海尔智家的净利润仍然在60-70亿元人民币上下徘徊,不及美的、格力的1/3。营收放缓、利润不足,海尔智家的股价长期在低价线上也是应有之义。所以,负债千亿行驶在慢车道的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在香港上市,也被解读出了一丝逆袭的野心。更多人心里是一个问号。被寄予希望的新业务四面楚歌近年来,大众消费的竞争几乎在各个层面展开,家电行业亦是。产品力、服务能力、智能化解决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各大厂家都积极地拥抱变化,而主流的趋势则是Alot,万物智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