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人的消暑良方
三伏天最是炎热,我们常常会选择待在空调屋中,享受与外界酷暑形成最大反差的清凉,亦或者穿着短衣短裤,喝着饮品,吃着冰淇淋感受由舌尖带来的冰爽,在有这些帮助我们度过炎炎酷暑后,夏季仿佛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但每当我们吃着冰冰凉的西瓜,在空调屋内看着古装电视剧时,可会常常发出疑惑,这古代男子女子,贵人平民们是如何度过这炎炎夏日的呢?
殊不知,我们又何须替他们操心,古人的智慧向来是足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他们也有夏日避暑小神器,甚至有堪比空调房的凉屋宫殿,以及夏日必不可少的冰块。
避暑神器
1.扇子
在古装电视剧中,随处可见“公子王孙把扇摇”,许许多多的世家公子手中都拿着一把扇子,或者用来体现自己文人的身份,或者借诸葛亮的东风体现自己的智慧谋略,但扇子在古代实际上有着更为优美的名字,是以功能称为“摇风”“纨扇”,从“舜作五扇”,便可知扇子很早以前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扇子的样式众多,最初常被用来作为装饰,但其实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巧妙的利用植物叶片或动物羽毛,来阻挡炎热的日光,加工后利用手摇产生风,以便抵挡酷暑,故扇子也针对其功能另名为“障日”后来也渐有“凉友”之称。
扇子从纨扇,羽扇,折扇,纸扇,不仅仅材质在发生变化,日益轻便,易携带,但中国人的发明从来不会简单地注重于功效,而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扇文化,针对于文人墨客,表现为在扇面上赋诗作画,针对于尚在闺阁的女娘们,就是情感和愿景的寄托,“桃花扇底送南朝”就是秦淮河边女子的殷殷相盼。
甚至成就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扇,并逐步走向全世界,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展示在全球范围内。所以哪怕现在我们已拥有了空调,风扇,扇子的功效作用似乎已经没那么突出,但它也从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就是中华几千年来沉淀的扇文化的影响,将哪怕十分微小的功效转变为文化,这是中国人独有的魅力。
2.玉枕,凉席
除了扇子外,玉枕便是王官贵族的专品,多从冰冰凉的河水里经过时间悠久的冲刷方才被人发现的玉石,是天然的“冰块”,极易消暑解热。
但实际上昂贵的玉石并不可用于平常百姓家,在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中可以大胆猜测所谓“玉枕”的普遍用法应当就是瓷枕,毕竟身为瓷器大国,瓷器总比玉石要日常一点,再者瓷器亦是通体莹润光洁,另外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整体冰凉舒爽,犹如玉石,也是夏日解暑的神器。
相对于玉枕,瓷枕外,凉席才是寻常百姓家贯用的避暑好物,凉席多采用竹子和细芦苇所制,原料丰富,故成本低,再加之本身便凉爽,弃暑降温效果极好,自然便成了大家在夏日里最钟情的好物了。
二.解暑衣装,饮食
1.避暑衣装
有了神器加持,自然在穿着和吃食上也需下些心思,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短衣短裤是肯定不被允许的,那么人们便只能在衣物材质上下功夫,主要是总体上以轻便为主。
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到:“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富贵人家会选择纱质的衣物,更轻便,凉爽,另外纱质衣物的价格昂贵,华丽高贵,更能体现达官贵族们的身份。
平民百姓们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穿衣,他们通常会选择麻衣,葛衣,顾名思义就是葛草所织的衣物,“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葛衣虽不如纱衣华丽,但依旧可以让不富裕的平民们躲过炎炎夏日。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不仅限于此,人们还会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或者直接睡在凉席上,效果也十分显而易见。
2.避暑饮食
古代很早便有乌梅汤等饮品用于解暑,乌梅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酸梅汤,酸酸甜甜解暑效果极好,但要说到真正最为清凉的还是冰镇的食物,毕竟在中医中提到夏季须饮冰凉之物,以解心肺燥热。
可是古代没有冰箱又是怎么做到有“冰雪冷元子”“雪泡缩皮饮”等广受欢迎又普遍可见的冷饮呢,这就要说到古代制冰之法了。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古代的冰箱是利用寒冬里形成的冰,挖凿后储藏与地窖中,夏天便可直接将饮品冰镇,既解暑清凉又回味甘甜,“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冰镇过的酒,醇香清凉,这便是对清凉饮品至高的评价。
冰块是夏季消暑的重要物品之一,故修建储藏冰块的地窖也是重中之重,最早前冰窖大都建在地表下层,因为时间间隔较长,冰块会融化,故每次的冰块储存量要远远大于冰块使用量,方才可保证夏热够用,这也就使工作量变大,冰也就成了贵重之物。
唐代将冰放置于深井之中,大大减少了冰块的消耗,提高了存储效率,渐渐地民间商人们就开始利用此法藏冰,但尽管如此,“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冰块如黄金,仍然是重金难求之物,寻常百姓家又怎能有机会使用。
但在研究火药时,人们突然发现,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也就是现在的硝酸钾,有十分强大的吸热能力,遇水后可吸收大量的热量,可顺利让水成冰。这一重大发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姓们也可在酷暑烈日下使用冰块,方才成就了宋代“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的壮景。
从更早前古人圣贤们便提出了制冰之法,到真正的制成冰块,在这场与酷暑的博弈中古人的智慧从来都更胜一筹。
三.含凉殿,凉房
1.避暑山庄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在夏季最为炎热时,皇上便会前往避暑山庄,不用怀疑,皇上去的地方自然真的十分凉快且景色极佳,完全可媲美我们现在的空调房。
夏季燥热,皇上心中自然十分烦闷,饮清凉之物已经难解心中烦闷时,去一处凉爽且景色优美之地便成了不二之选,故避暑山庄这类建筑,则完完全全是为皇帝解暑所建,它会选择建立在四周环水,树木茂盛,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较高的地方,此类地方不仅清凉解暑,景色也十分壮观美丽,极能得到皇上喜爱。
2.含凉殿,凉屋
可如若皇上政务繁忙,无法前往避暑山庄,也没有关系,在诺大的皇宫中,自然有一场所是专为皇上所设,此地名为“含凉殿”。
此殿之所以清凉的原因在于,安装了大型风扇,并在其周围利用水力转动风扇,风扇将从檐上流下的水滴转变成大片的水雾,原理与加湿器十分相似,故而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含凉殿内也非常凉爽,且湿度合益,完全就是现代版的空调屋。
有含凉殿这类皇家之地,自然会慢慢有可供民间享用的建筑,后来便慢慢出现了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同样凉屋也是利用机械设备将水送至屋顶,然后仿若下雨天般水沿着屋檐而下,凉气缓缓进入屋内。
中国人向来擅长于将一种东西变成文化,这也是为何我泱泱中华更久不衰的原因,“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人们为舒适的度过酷暑,会寻找树荫处或者自食其力搭建遮阴地,慢慢的吸引越来愈多的人们前往避暑,便有了“避暑会”。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靠近水便感觉酷热尽数消散,皮肤进入水面的时刻,一股清凉涌上,游泳,泛舟便成了常事,“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赏荷花也成了一年一度的大节日,于是泛舟,赏荷便也成了避暑会的重头戏,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摈弃了夏日酷暑的焦躁。
远离了炎热的骄阳,吃着凉爽的食物,文人墨客们也开始了他们最擅长的赋诗作词,避暑会中人们高歌欢舞,饮酒作乐,在峻宇高楼,雪槛冰盘中享受浮瓜沉李,欣赏苞鲊新荷,美哉美哉,这一唯美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人们面对酷暑敢于迎面挑战的勇气。
学习时妈妈,老师们经常在我们耳边提起的心静自然凉,其实也是古人们的大智慧,心静下来,摒弃心中杂念,也是一种解暑的方法,只是针对于以上种种,这貌似并不适合绝大对数人。
人类向来做不到也不能完全对抗大自然,四季更迭本就是地球规律,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在酷暑难耐下尽可能使自己身心愉悦,古人们亦是如此,使用扇子,玉枕,凉席,或者是建造凉殿,凉屋,饮冰凉之物,着轻薄之衣,这些举措足可以见得古人们在面对酷暑环境下的足智多谋。
当然,古代人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发明这些,更在于切切实实的将其转变为独有的中国文化,从扇文化到建筑文化,到制冰,到最终的一代代传承,这才是中国古人的精神魅力,才是我们后代最该为之学习借鉴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685.html